社交網路驚奇術,多種願望一次滿足的facebook
在今年的社交網路服務市場,最耀眼的莫過於令全民發現「田園之樂」的facebook和開心農場了!
根據資策會(MIC)公布的「2009 年玩家遊戲行為調查」,facebook是最多台灣民眾使用的社交網站,
中文化、設計介面是主因,開心農場也是吸引人的原因之一。或許有人會質疑,facebook因遊戲爆紅,
是否偏離了身為社交網路服務的核心,但無庸置疑的,今年facebook在台灣的用戶數急速成長,
幾款當紅小遊戲的加持功不可沒。除了遊戲之外,使用者心目中的facebook究竟有何等魔力?
facebook可否能夠繼續長紅?
不分日夜,三不五時想到就玩
根據i.Q線上調查網(www.i-q.com.tw)2009年12月的調查,有使用facebook者佔有八成三,
其中,為了facebook廢寢忘食的重度沉迷者佔一成八,半數使用者表示「偶爾使用」(49%),
至於「已經比較少用」的佔一成六。有別於MSN通常屬於always-on的「掛網」模式,使用facebook的型態,
以「想到就上」(57%)為主,「固定時間」上站者約佔三成(27%),「一直掛站」的比例較低(16%)。
多數使用者平均每天投注在facebook上的時間不超過三小時,「一小時以內」(32%)、
「一小時至兩小時」(25%)、「超過兩小時,未滿三小時」(17%),一天花費三小時以上的重度使用者
佔兩成五。
功能多元,多種願望一次滿足
在近期竄紅的幾款社交網路服務裡,facebook最得人心,以超高差距(82%)拉開噗浪(8%)及推特(2%)。
身為社交網路服務界的當紅炸子雞,facebook究竟打中了什麼甜蜜點?使用者認為facebook的主要貢獻在於
娛樂效果—「玩遊戲找樂子」(63%)、「殺死時間怪獸」(25%);其社交效果也很受到使用者青睞,
包括:「關心/偷看他人近況」(51%)、「拓展人際地圖」(35%)、「尋找失聯人口」(35%);
此外,粉絲專頁、塗鴨牆這類兼具官方訊息公布以及使用者意見發表的區塊,則帶來群聚效應,
讓有相同興趣的人藉以聚集、討論(29%)。有人的地方就有消息,facebook的貢獻另包括幫助於人們
「取得話題和資訊」(34%)。可以看出,娛樂、資訊、交友、聯繫這四類網路使用的重要需求中,
facebook的多重功能,形成使用上的多元。
交遊變廣,親疏遠近皆成朋友
由使用者在facebook上交友情形來看,「呼朋引伴、多是親朋好友」者仍佔多數(53%),
也有超過三成的使用者表示,facebook上的交友情形可說是「來者不拒,多多益善」(34%),
推論是因為有些應用服務需要許多人參與才有樂趣,這可能提昇了大家「交友」的意願。
網絡的組成份子正是facebook此類社交網絡服務(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, SNS)與傳統社群、
傳統交友網站的不同之處,facebook不是與世隔離的虛擬社群,它的使用者並非隻身投入陌生的網路空間當中,
而是以自身的人脈網絡為出發點,將實體人脈網路化之後,再藉由參與各類活動逐步拓展虛擬世界的交友關係,
形成了一張虛實交錯的新人脈網絡圖。
而facebook比眾多社交網站更為出色的特點,在於它尋人功能的強大,
facebook不斷上演著尋人與重逢的戲碼,近七成的使用者表示,曾經在上面遇見失聯多年的舊識(69%)。
除了與舊識相逢的欣喜,有找人的需求,也會有不被特定人選找到的需求,
使用者指出最不想被對方找到帳號的頭號黑名單,是「主管上司」(35%),其次則為「死對頭」(32%)。
偷菜被咬,你情我願好玩就好
本次受訪者中,有玩開心農場的比例接近八成,開心農場的遊戲橋段──偷菜、送花、被狗咬等,
增加了遊戲時與朋友互動的小樂趣,多數使用者認為無傷大雅「好玩就好」(67%),
也有使用者忿忿不平地表示「也要去對方田裡站崗」(6%),你來我往之間,使用者樂在其中,
這正是開心農場的吸引力──能「獨樂樂」,更能「眾樂樂」。
點數無用,產品尬遊戲才夠力
值得注意的是,儘管遊戲當紅,多數使用者尚未在facebook相關點數或遊戲幣上花過錢(85%),
平均一個月花費三百元以內者只有一成二,超過三百元的僅佔3%。雖然腦筋動得快的廠商提供買產品送點數的
促銷方案,但多數使用者認為會不會購買還是要「視產品而定」(62%),認為視「視贈送點數而定」者佔12%,
「一定會購買」者佔6%,兩成使用者則是無論產品為何、點數多寡,都不會受到誘惑而花錢買產品。
顯示facebook小遊戲雖然吸引人,使用者的付費意願仍然不高,而使用者對遊戲的瘋狂更是難以直接轉嫁至
其他商品的購買。比起贈送點數,廠商如果想要用facebook帶動自身產品的買氣,加強產品與服務
(如:遊戲)的結合程度或許是可行方向,除了種出在開心農場種美粒果以外,想在facebook的小生態系裡出奇制勝,
有賴廠商對自家產品與facebook遊戲規則的深刻了解與巧妙結合。
不想上癮,facebook的非戰之罪
儘管facebook轟動全台,約有一成五的使用者停留在僅僅「聽說過,但從未使用」的階段。
這群使用者不使用臉書的原因,除了自覺「沒時間更新/經營」(29%)之外,有趣的是,
出現一群使用者是因為「不想上癮」(20%)而堅持拒用facebook,這或許是facebook小遊戲令全民瘋狂沉迷的形象
深植人心所致。其他則是因為「對內容沒興趣」(15%)。此外,由於facebook最初以實名制為號召,
令部分使用者有安全/隱私方面的戒心,因「個人隱私考量」而不玩的佔一成六,「網站安全性考量」佔一成一。
開放平台,生態共榮維持活絡
專注於某種功能的開發,是常見的網站經營模式;什麼都做相對而言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。
相較於以文字、圖片分享為主要功能的噗浪和推特,facebook確能以多重功能滿足使用者多層次的需求,
重點在於開放平台的策略,以facebook為核心,提供它應用服務的團隊、公司儼然像是它的左右手,
維持整體網站的活絡,facebook挾著這些開發內容,再加上企業端愈來愈多的行銷傳播資源投入,
會令使用者感受到facebook上總有新服務、新鮮事。
網海茫茫,facebook江山未定
但在網路服務市場中,變化速度之快可說是一浪未平、一浪又起,關於facebook的未來,
半數使用者認為「還沒到下定論」的時候(51%),回答「玩膩就丟」的約佔四成,
有一成的使用者死忠地表示「無法想像沒有臉書的日子」。facebook想要像MSN messenger一樣,
成為難以被撼動的網路霸主,除了爭取更多使用者的加入,也仰賴它能否持續出現令人眼睛一亮的應用服務。
至於廠商如要站上facebook的浪潮,需要掌握它的遊戲規則,才有機會順利地借力使力,
至於想令使用者從口袋裡掏出錢來,除了本身之產品力,還需要產品與facebook的巧妙結合才行。
註:本調查針對i.Q調查網(www.i-q.com.tw)15至64歲台灣地區民眾進行網路調查,有效樣本4,604份,
在95%信心水準下,抽樣誤差理論值±1.42%;調查時間為2009年12月2日至16日。
更新日期:2010/01/04
留言列表